上市公司業績的好壞牽動投資者的神經。年報又是反映業績最核心的文件,其質量能否得到保證直接關乎投資者的利益。
“每年的年報審核工作是上交所最基礎、最重要的一項工作?!?/span>
隨著滬市上市公司2017年年報審核工作基本完成,上交所對滬市1419家公司年報進行了審閱,發出審核問詢函近200余份,提出各類問題4000余個,全部審核問詢函均對外公開。
那么審核工作到底如何展開?審核背后有什么故事?
年報審核從去年底就開始
去年,是滬市上市公司業績豐收的一年。1419家披露年報的滬市公司中絕大多數業績優良、專注主業。2017年滬市上市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27.97萬億元,同比上升14.46%;實現凈利潤2.62萬億元,同比上升18.55%。
盡管如此,仍有一小部分公司存在各類風險。年報審核的工作圍繞“防風險、提質量、強責任”的目標展開。
每年1月1日-4月30日為年報披露期,但上述負責人表示,上交所的年報審核工作其實從去年底的突擊交易監管就開始了,一直要持續到六月。由于前期要準備,后期公司披露年報較為集中,因此前后要經歷大概半年的時間。
去年底,上交所從突擊交易開始,強化了對會計師和審計師的監管。提前對會計師和公司進行提醒,可以起到事前防治作用,督促其對年報做出更好的披露。與此同時,去年底上交所也對年報審核形成了整體工作方案。
年報審核工作的組織與日常
年報審核過程采取網格化組織形式,以行業小組為審核主體,年報工作小組提供業務支持。
行業小組中,每個行業和公司的年報審核責任落實到人,小組架構由初審和復核組成。上交所從2015年開始分行業對上市公司進行監管,目前分七個大類行業組。據介紹,每組人員在10人左右,每人跟蹤25家左右的上市公司。
由于年報審核專業性非常強,涉及到法律、行業和會計等多方面專業知識,因此還設立支持小組——年報工作小組,從以上多個方面對年報審核工作提供支持。
審核開始前,年報工作小組要組織事前培訓,從年報正文到各段內容會組織專題培訓。年報要看哪些關鍵點、問詢怎么問、往年典型案例等,都是培訓的重點內容。
隨后,各行業小組會確定各個公司的審核人員名單,匯報給年報工作小組。行業小組內也需要建立內部審核機制。
年報小組和行業小組要確定審核進度。由于披露期前期披露的年報較少,4月年報披露更集中,因此要提前做好進度安排。
一名公司監管一線審核人員表示,“工作量大、時間很緊、要求極高”是年報審核工作的最直觀概括,“年報披露的最后一天(4月27日),很多同事都熬夜到凌晨四點才走”。
進入“風險公司名單”有何參考標準?
上交所在年報審核中,也會通過一系列的標準“排查”出一批風險較大的公司,放入“風險公司名單”,進行重點審核。
公司監管部門有關負責人對華爾街見聞表示,“扣非凈利潤”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指標,上市公司應“聚焦主業”。
非經常性損益過高的公司,可能是通過會計處理產生一些沒有含金量的利潤,可能是掩蓋公司日常經營問題的一種手段,長期來看是不具備投資價值的。
公司治理也是重點參考標準。例如股東層面的質押比例太高,就容易被關注。
另外,媒體輿情所反映的“問題公司”也會引起關注。監管部門每天會有專人梳理輿情和媒體所關注的上市公司問題。
通過上述標準,公司監管部門會確定著重審核的風險公司名單。據此前披露,2017年年報審核工作中,對560多家上市公司的年報進行了重點審核。
對于“風險公司名單”,該負責人表示名單不是固定的,而是動態的,會定時進行梳理和排查。
此外,行業龍頭公司也會放入重點審核名單,但重點則是關注他們經營中的亮點,從正面鼓勵聚焦主業、干實事的好公司。
年報審核助投資者解惑
年報審核可以發現上市公司經營問題和潛在風險,是交易所向投資者做出風險提示,幫助投資者解惑的過程。
此前上交所發布的公告就指出,本次年報審核關注的重點問題包括:三高類并購重組“后遺癥”、部分公司風險相對集中、個別公司業績真實性存疑、內外部治理存隱患、被出具非標意見、會計準則適用問題等六大問題。
上述負責人表示,一方面,年報審核要讓好的公司披露更有效;另一方面,通過對年報的公開問詢,讓一些公司的風險充分暴露在投資者面前;同時通過監管壓力,讓一些公司“脫實向虛”的行為無處可藏,促其聚焦主業,這是公開問詢的主要目標。